最近,一位匿名人士在網上發帖稱,“賣掉協和醫院是中國醫改成功的開端”。理由幾乎重覆了多年前的老調:唯有私有化後才能用競爭機制提高資源配置。他預測,在市場條件下,協和醫院的服務定價,每個普通專家的診費不會低於一千元,但現在被政府強行降至十幾元,從而出現了患者不珍惜、醫生沒動力及權力尋租行為。
  此論頗引起了部分人的附和。他們相信,公立醫院也應如國有企業那樣改革,甚至應該更為激進。國有企業尚是“抓大放小”,公立醫院卻該“抓小放大”。從協和到縣醫院統統轉為民營,只留下社區醫院和村衛生室繼續公有。改革後,醫院自主定價和經營,政府不得干預。如此,中國醫療資源必然會被更好利用,中國醫改也就成功了。
  大謬不然!賣協和只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,將新醫改引入失敗的深淵。
  促發本輪醫改的根源是對社會公平的呼喚。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市場化實踐,在醫療領域引發諸多問題,其中最為主要的是民眾看病難、看病貴。“急救車一響,一頭牛白養”;“辛辛苦苦幾十年,一病回到解放前”。這些順口溜很好地概括了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,普通老百姓因病致貧、因病返貧的悲慘境遇。當這種情況被政協委員、人大代錶帶到兩會上時,決策者也為之動容。而國研中心“醫改不成功”的報告成功地擊中了這一痛點,引發了全社會的大討論。於是,強調公益性的新醫改於2009年正式起動。
  新醫改實際上改變了原來的路徑,閃了很多人的腰。可以說,很多資本垂涎醫院這塊蛋糕久矣。有一個資本大佬甚至說,“如果明天讓我入股中石化,我得考慮考慮;如果今天讓我買下協和醫院,我馬上就去簽合同”。相關輿論也不斷被製造出來,大唱私有化贊歌。其時,大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勢。可是,正當他們磨刀霍霍向醫院時,國家政策發生了180度轉彎。賣醫院的宿遷模式突然行不通了!
  新醫改投入巨資,迅速建立完善了醫保,將絕大多數民眾覆蓋其中。普通老百姓,尤其是農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看不上病、不敢看病的問題得以緩解。然而,公立醫院改革卻步履艱難。儘管“政事分開、管辦分開”的方向早已定下,也經過多方試點,但是卻始終收效甚微難以推進。公益性的吸引力逐漸降溫,而人們的失望情緒日益增高。
  恰在這個時候,賣醫院的說法死灰復燃,而且直指中國最好的醫院。它的另一個適宜的背景是經濟改革的市場化理念正大行其道。中石化真的可以入股了,為什麼協和就不能賣呢�
  問題是,醫改是否可以簡單地比照經改,依樣畫葫蘆?從歷史的經驗看,不可以。在改革開放之初,醫療曾經做過經濟改革的馬前卒,衝鋒在前——1979年,衛生部開始試點對醫院“經濟核算”,那時候普通國有企業還沒動呢——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。醫療和教育一樣,不同於經濟領域;醫院和學校一樣,不同於工商企業,它們同為社會公平的兩大屏障。
  何況,有什麼證據能證明醫療市場全面私有化,引入競爭機制,就能逼迫各醫院提高服務水平並降低醫療價格?德國幾十年中進行了兩輪私有化,也沒有達到這樣的目標;美國私立醫院占到八成以上,醫療價格仍然高居不下。這難道是它們私有化不夠的結果】峙濾接謝釒鼙Vさ氖怯胖室攪譜試錘蛹校錒儐怨蟆⒏簧嘆藜執罌獎闃牛嶸塹囊攪品袼槳桑〗焓保俏荒涿叩奶峒墼げ饈票嗇芏蟻鄭閡桓銎脹ㄐ妥液挪換岬陀諞磺г�
  當然,公立醫院本身沉痾纏身,痼疾難愈,為人所共見,不能不深加改造。醫生收入之扭曲,醫院管理之低劣,醫患衝突之激烈,世所罕見。只是一賣了之卻非良策。恰如一個人得了糖尿病,你卻把他的大腦摘除了,這治療豈不是太離譜兒了嗎!既然醫改是世界性難題,就不要指望簡單的辦法,需慎重思慮。
  改革是一個持續博弈的過程。相關利益主體定會運用政策、輿論空間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。正因為如此,我們必須時刻牢記,醫改的初衷乃是回應普羅大眾的利益訴求,是為了增加更多人的福利,尤其是普通勞動者。  (原標題:賣掉協和將是新醫改的失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enqnlmecb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